目的:
手插秧和機器插秧的差異相差甚大;機器插秧的好處就是快速,通常一塊一分地山田,大概也不用二十分鐘就可以完成,而人工手插秧則需要兩天到三天的全天工作。機器插秧除了初期時間上的優勢之外,但卻有其他限制因素,及後續大量增加的維護工作及生長差異。當然這是以自然農法系統下的兩種差異。
- 機械性的限制; 我們採用水稻單本插秧,一次僅插1~2株秧苗,透過人工將秧苗根細分開,能夠減少根系撕裂傷害,而插入的深度也較為適當。長寬各放大為40公分,能夠增加單位水稻面接享受陽光、空氣、水的養分。反觀機器插秧,最小插秧數僅約3~10根左右,甚至時常出現空缺,所以會需要再人工補秧,種植寬度也僅為9吋。這對後續的成長空間會有很大的影響。
- 後續維護工作: 人工插秧能夠順便調整土壤高度,能夠減少福壽螺侵擾及除草的工作,若是採用機械插秧在後續的維護上就需要許多除草或除螺的工作,但大部分慣行耕作方式是直接下藥除草或殺螺,除了造成環境生態影響,對農夫本身及食用的消費者都造成健康的影響,這也是我們最不樂見的事情。
- 成長差異;我們曾實驗一半的面積採手插秧,一半以機械插秧,很明顯的機械插秧生長狀況相當緩慢,特別是我們採用無農藥無肥料自然農法栽種方式。
- 節省秧苗: 人工單本插秧能夠省下5倍左右的秧苗數量。
- 人力耗損及經濟效益低落: 雖然人工插秧有許多好處,但需要大量使用人工,很難做到財務平衡,另一方面對農夫長時間在太陽下彎腰有極大的身體耗損。因此要堅持手工插秧有相當大的挑戰。
流程:
1. 水田靜置及保留淺水: 在機器打平後靜置3天左右,保留約2公分的水位,作為手插秧的預先準備
2. 畫線: 用自製的畫線工具,在田間將格子畫上去。我們曾試過100公分、60公分、45公分、30公分等不同的間距,目前我們認為最適合的間距為40公分。
3. 畫線工具: 以手邊能夠取得的生態材料;木頭、竹子等工具,來製作輕便的畫線工具。關鍵是輕盈順手。
4. 插秧: 在畫好線上的田區,將已經準備好的秧苗插在格線交叉的地方。關於插秧的方向,我們嘗試過往前及倒退插秧,往前走的方式對我們來說工作比較順暢。
5. 單本插秧: 我們僅插單株水稻秧苗,採用自家育苗的秧苗,相對於秧苗場來的秧苗會粗壯很多,在初期福壽螺危害也能夠少一些。在分撥秧苗時要特別細心,避免傷到根系,這個動作會是秧苗初期強壯與否的關鍵。插秧入土深度大概2~3公分。
6. 水位調整: 遇到水田較深的區域,須注意製作一個小土丘來調整水為高度,這是避免初期水深處秧苗被福壽螺吃掉的方法。
7. 補秧: 被福壽螺吃掉是難免的,水位控制將是關鍵,而且因為只插一株秧苗,所以若被吃掉了就會很心疼,特別是水深區。所以在全部手插秧完成後要再進行補秧的動作。
關於療癒:
對我及許多參與者而言,插秧是相當療癒的工作,特別是天氣清爽的時候,能夠透著涼涼的風,伴著鳥語花香,輕輕的踩在乾淨的水田,手握著小小的生命,一步一步的漫漫的前進。
注意事項:
- 人工插秧長時間工作容易造成腰椎受傷,需要謹慎注意。
- 每一個地方水稻種植狀況不一樣,以上僅供參考。